一、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2.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主要),气溶胶。由于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期溶胶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4.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二、临床表现
1. 潜伏期1~14天, 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
2.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 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病情危重。
3.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三、影像表现特点
1.X线平片: 主要表现为肺内斑片状影,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
2.CT表现特点:
(1)早期:多位于肺野外带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边界清,且不规则,密度多均匀,内见血管穿行及含气支气管影。(2)进展期:实变影, 铺路石征、 肺间质纤维化。(3)重症期:反蝶翼征,发展快,1-2天病灶进展超过50%。(4)胸膜改变: 胸膜增厚及胸腔积液极少见。(5)肺门、纵隔淋巴结:极少累及。(6)CT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小结影像学特点:
1.小叶间和小叶内线增厚,并伴有磨砂玻璃图案,这叫做铺路石征。2.磨玻璃区域的伴有血管变宽3.牵拉性支气管扩张4.胸膜条带状肺小叶结构扭曲模糊影。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型肺炎; 细菌性肺炎;过敏性肺炎;肺心病等。写在最后
1. 胸部DR和CT是新冠肺炎的重要筛查和诊断手段,强烈建议使用容积CT检查;
2.胸部DR主要适用于无CT的基层医院和危重病人(床旁DR);
3.确诊的新冠肺炎,复查CT以5~7天为宜;
4.有肺部基础疾病的病人,影像表现复杂,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消散期和慢性期影像学表现需进一步研究;
5.注意鉴别诊断,关注混合感染;
6. 无症状感染者(病毒携带者)和临床轻型患者难于发现与隔离,危险;
7. 高度关注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毒。 (医学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