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七〇后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也是受益者。春风轻拂的日子,我们走进学堂,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市场化大潮里大学深造,经济腾飞中成家立业。如今,十九大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年逾不惑,追思过往,展望将来,我们,又将凭着什么来面对更波澜壮阔的未来?
不同于初出茅庐的医学生,过去的经验会是今后宝贵的财富。踏实努力、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仍将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继续提供帮助。
依然清晰记着二十二年前来到中心医院成为一名内科住院医师的情景。床位医生,与见习实习的感觉是全然不同的。当病人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病史,鲜活的疾病跃然纸上,实验室和影像学这两位强大助手,让诊断与鉴别诊断不再扑朔迷离。理论联系实际,唯有在临床实践中方能成立。于是,我翻开以往畏惧的厚厚典籍,《内科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再没有比脑海中图像清晰而娓娓道来的畅快淋漓了。我求知若渴,《西氏内科学》,《中华内科杂志》,《实用内科杂志》,让我更系统、全面和客观地看待各种病例,并因入宝山满载而归而欣喜若狂。
所以,值班查房写病史到晚十点不觉其苦,密切观察依症施治病情缓解方觉其甜,前辈老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倍感温暖。急诊抢救,门诊随访,会诊讨论,经验来自于每一位病人,也终将回馈给每一位病人,现代医学和白衣卫士在心手相传中发展壮大。
我们不断总结,总有些闪光点迫不及待想向全世界宣布,也总有些东西感觉不太对劲要一探究竟,疑问在临床中诞生,想法从实践中涌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从临床来到临床去,因为临床,正是医学科研和课题永不干涸的源泉。
我们有明晰的职业阶梯,从初级到正高,这是经验的积累,也是职业的褒奖,人总要在竞争中获得力量,也在反复比较中不断成长。而在职学习,是获取知识技能的又一路径,硕士,博士,专业或有差异,医学宗旨不变。不妨换了角度,重新审视思路方法,检讨得失,不断改进,至于至善,于学习于工作于生活,道理都是一样的。
改革打开国门,开放认识世界。我们不再囿于固有而站得更高更远来看世界和自己,英语尤其是医学英语正是医务人员的一双慧眼。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手的资料,让全球新知为我所用。为调研博士课题,曾两个月内阅读数百篇英文文献和不计其数的综述,也曾模仿揣摩,完成自己的第一篇SCI。院内外的学术平台,我们和国外同行直接交流坐而论道取长补短。而迈出国门身临其境,带来的更是临床体验的绝对震撼。一〇年医院安排去美国华盛顿医院中心两个月访问,让我在技术、管理和临床服务上大开眼界,将国际通行并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我们实际工作相结合,这必将带来脱胎换骨和影响深远的改变。
多年来我们发现,临床医学越来越走向团队协作共赢的模式,从而克服单打独斗在效率、效果和安全方面的诸多问题。从医护医技的无缝连接,到MDT的多学科讨论,有亚专业的融合,更有临床与科研的携手共进,而谋划大型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更是要走出医院,寻求来自国内甚至国外医学同仁的广泛帮助,集思广益,化零为整,合众为一,从而完善设计、优化方案和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我们将不再是一个人战斗,在我们身旁,有彼此熟悉的战友,而不远处,更有无数可信赖的同道。医改大潮中,医联体,分级诊疗,我们形成团队防治结合上引下连,贴近病患全面服务。面对医疗市场化的巨大挑战,过度医疗与缺医少药并存,服务质量效率巨大需求和不充分不平衡的医疗供给之间,医务人员更可主动积极,发挥技术、管理和团队协作优势,在良性竞争中自由成长发展壮大。
改革是开放的前提,开放是改革的手段,而最终目的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四十年来,国门既已打开,就再难以关上。全球风起云涌,形势波诡云谲,面对着更多更艰巨的挑战,我们除了更全面的开放和更彻底的改革之外别无他法。历史绕了一个大弯,聪明勤劳的国人又一次站在世界舞台之上,展现自我重塑辉煌。发展民生,增进福祉,一带一路,造福世界。迎接“两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蓝图既已绘就,撸起袖子加油干,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动手动脑,勇创未来,我们终将在这历史宏篇中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检验科张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