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满40年,步入不惑之年。飞逝的光阴里,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伟大工程,一直延伸到宇宙星空,40年的年轮上镌刻着中国每一步前进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也在这历史的浪潮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自幼生活在淮海医院附近,家里人生病时常常到这里看病治疗。那时的医院都是老房子,现在尚保留着的5号楼,是文革前后最漂亮的病房,但是环境的局促狭小还是显而易见的。此后淮海医院的房子及设备也慢慢增加了一些,但也仅限于搭建了一些临时房子,充当急诊室的临时房子比较大,走进医院的那条道搭着棚以遮风避雨。总的来说,医院比较陈旧。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为医院的发展变化带来了生机及动力。到8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时,医院已经矗立起一栋很有气派的大楼(即现在的2号楼),这是上海医院系统很了不起的建筑,那时周边的三甲医院还没有新楼房,筑巢引凤使得许多大牌医生和新毕业的医生都向往在这里工作,徐汇区的老百姓对我们医院更加信任,我也被这块“老土地”所吸引,到淮海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啦。
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当时针指向90年代中期时,我们医院又一栋高楼拔地而起,也给医院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直至近20年,我们的医院规模从一家普通的二甲医院到徐汇区区域的医疗中心,乃至现在已经向三甲医院进军;过去简陋的门诊及病房环境转化成如今的具有各个专业特点的门诊环境,病房也从一个病区仅一个厕所及一个浴室到每个病房都有卫生间,还有空调、升降床等现代化仪器和设备,同时还明显提升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以前就是给病人提供一个看病治病的场所,现在开始考虑门诊、病房的诊疗环境和设施如何能让病人感到更便捷、更舒心。过去,医生的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现在医生诊病都电子化,病人的检查检验结果第一时间就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以前收费窗口患者排着长长的队,现在除了一门式服务外,各个楼层都有自动缴款机,可以自动挂号、自动查询、自助打印化验单,方便极了。过去我院的医疗专业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到如今已有很多新型的专业学科建立起来,如介入科、血管外科等;医院专科建设和科研从单一的重点专科(心内科)到多学科齐头并进,从全院仅2-3个普通课题,到拥有上百项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是从无到有,从一般的学术论文到多篇的SCI论文;药物临床研究从零起步到建立八家临床研究分中心加速了实验室、临床和产业之间的有效衔接,建设成为多学科交叉的跨部门合作综合性平台;医疗器械从仅有一般的X光机及黑白B超到拥有核磁共振、螺旋CT、PET-CT及SPECT DSA、彩色超声心动仪、电子内窥镜、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先进的医疗检测设备,更拥有CCU和ICU监护系统等先进的现代化临床诊疗设施……。近几年来,我院又在互联网+医疗的浪潮中首家推出徐汇云医院,通过做互联网医疗,医院的业务量大幅度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也上升了,这个平台还融合了医疗、护理和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围绕居民健康的服务;作为中科院的研究型医院,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中山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和5家社区医院形成的紧密型医联体内并实现双向转诊。
总之,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人才梯队的建立,重点专科的建设,医院的技术、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极大地提升,我们见证了医院质的腾飞。
1984年我来到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中医科成立于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是老科室了,但是在老中医的传承下,年轻医生努力下,整个科室在徐汇区小有名气,中医病房一直到80年代中期才建立,25张床位,和儿科病房共用一个楼面。随着医院的发展,科室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科室人员从20余人到40余人;从本科生以下学历为主到以研究生为主,甚至有博士4名;床位从25张到54张;业务量增加近5倍。现拥有1600㎡的医疗用房,设中医病房、中医门诊、针灸科、推拿科、中医预防保健科。中医病房核定床位52张,针推床位25张。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脑血管病专业组,中管局“十一五”重点专病(偏头痛)、“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针灸科),“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中医脑病科),中管局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上海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徐汇区基地,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中医脑病科),徐汇区重点学科,上海市中医药临床培训中心徐汇区分中心,还荣获了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
作为徐汇区中心医院附近的居民,也作为医院的一个成员,我见证了我院我科在改革开放中的成长蜕变,今后还将见证医院和科室在南部医疗中心再一次鲲鹏展翅,搏击长空的那一天! (中医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