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上海发放首张公立互联网医院牌照8个月后,患者杨雪和医生徐蓉都感到,多年习惯的就医模式已经改变。改变并不仅存于上海。国家卫健委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 全国目前已建成900多家互联网医院。 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44家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同比增长17倍,第三方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20多倍,其中线上处方流转增长近10倍。
但有一种声音认为, 当前的热潮只是疫情风口与政策红利下的假性繁荣,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问题并未解决。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能否留住病人,这是一批院长和创业者在做的功课。
热潮
徐汇区中心医院, 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寸土寸金的地段, 执行院长朱福硬是在门诊一楼黄金位置辟出一块“云诊室”。
下午2点,玻璃门隔开的不同科室里,各有一位医生戴着耳机与病人视频。 杨雪就出现在徐蓉面前的屏幕上。
第一次听说“网上看病”,杨雪内心是拒绝的,“像是炒作的概念”。 但3月份第一次摸索操作后才发现,“原来可以这么方便”;外企高管廖清此前常向70多岁的父母推荐她使用过的徐汇云医院app,两人每次都说“回头试试”却再无下文,这次,被疫情“逼上梁山”后,突然发现了新世界。
谁会来互联网上看病? 与很多人想象不同的是,使用徐汇云医院app就诊的患者不少都是老年人。 徐蓉的电脑屏幕上,5位预约者中,3位是60岁以上。
当然,这的确是疫情推动下的结果。
年初疫情突发而至,1月29日,上海市卫健委鼓励上海市级医院采用线上门诊等形式满足问诊、咨询和科普需求,减少线下就诊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因徐汇区中心医院2015年就已开设“云诊室”,医院迅速联合商赢互联网医院设立“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接入一网通办,为发热、有呼吸道症状的群众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
徐蓉记得,那段时间,平台最多一天接诊1万号,是医院平时日接诊量的30倍。求助如何操作的咨询电话也一直没有断过。
热潮源于需求,也有来自政策的助力。 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接连下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均强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作用, 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 各地纷纷加快审批互联网诊疗平台:某市甚至11分钟火速审批互联网诊疗项目。
“从政策上来讲,热度好像是过去一块很冰的石头一下子变得烫得你的手都拿不住了。 ”朱福感慨。
2月25日,朱福得到消息,市里将走绿色通道为徐汇区中心医院发放互联网医院牌照。 这意味着,上海公立医院医生可以在网络上开处方了。 而这也是上海第一张公立互联网医院牌照。
朱福很激动,“能否网上开 方”之前一直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瓶颈之一。 有人形容这是“用60天走完了过去6年走的路”。 一位曾投入互联网医疗又离开的创业者感慨:“2014、2015年时, 我们设想过各种引爆互联网医疗的条件,做梦也没想到是一场疫情。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