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7月30日> > 总第384期 > 第A2版 > 新闻内容
长夏顺时养生 不忘健脾除湿
新闻作者:本报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30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是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在交替和更迭。人类也按 生、长、收、藏的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养生保健乃至治疗都非常强调顺时而治的原则。
  中医养生之道强调“顺其自然,合于四时”。自然界万物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规律,必需适应四季的阴阳变化。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所以人类养生的根本,也必须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作劳……”则人过百岁而不衰,此即“天人合一”养生之根本所在。然而,人类不同于其它万物之处,在于生活过程中必然有七情变化,为了生存经常会有违于自然规律,必然会出现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医生的职责就在于适时帮助患者,调整阴阳和脏腑功能,使其适应季节变化,预防疾病,保证健康。
  中医认为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节气,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湿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最易伤脾土。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湿邪所致疾病,常表现出重感。所谓湿性重浊,像常见的暑湿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状外,还会出现头晕、四肢沉重等表现。所谓湿性黏滞,湿病症状不但表现为滞涩不畅,而且起病缓,病程缠绵,典型的像湿疹,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而所谓湿性趋下,常伤及人体下部,像水肿、湿疹等病,下肢较为常见。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而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长夏季节的“湿”,与人体五脏中的“脾”相对应。因此,防病要提防“湿邪”入侵,养生要注重除湿健脾。
  长夏养生需应时起居,顺势而动。晚上10时左右入睡,早上五六点左右起床,趁清晨空气清新且比较凉爽,可以外出慢走,呼吸新鲜空气。休息时注意空调不要调的太低,因为贪凉或可导致头痛、腹泻等受凉症状。注意适当运动,如在傍晚或早上适当进行慢跑、快走、太极拳、游泳等运动,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避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注意补充水分,但切忌大口大口饮水,可分次少量补充,如运动强度大,汗出得较多,可适当饮用运动饮料,补充丢失的电解质等。
  静心为上,注意休息。天气炎热也容易影响人们情绪,出现心情烦躁、脾气易怒等。炎炎夏日,凡事不宜急躁,否则心火妄动,加之酷暑火热邪气,即所谓“内外合邪”,易出现伤暑之证。夏季白昼时间长,注意适当休息,减缓工作节奏。在中午气温最高,阳气最盛之时,适当午休,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剧烈运动,且及时补充水份,以免津液大量流失而出现身体不适。
  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不要过多食用肥腻、味重食物,甜食要少吃;冬瓜、薏米、鲫鱼、红小豆等有利于清热除湿,可适当多吃;不宜过食西瓜、苦瓜等寒凉食物。 (杨建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湘ICP备09011859号